政策利好下,主力如何“吃定”散户?
看着今天创新药板块的集体狂欢,我突然想起十年前刚入行时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同样的利好消息,有的股票能一飞冲天,有的却昙花一现?直到我开始用量化视角观察市场,才发现这背后藏着机构资金精心设计的"局"。
看着今天创新药板块的集体狂欢,我突然想起十年前刚入行时的一个困惑:为什么同样的利好消息,有的股票能一飞冲天,有的却昙花一现?直到我开始用量化视角观察市场,才发现这背后藏着机构资金精心设计的"局"。
在量化投资竞争从“算法对决”向“体系化投研”升级的背景下,中世研投正式推出全新核心模块——中世·研策系统(Research System)。
加州再现猴痘新病例的消息让我不禁想起十年前第一次接触量化投资的经历。当时正值埃博拉病毒爆发,全球市场剧烈波动,而我却靠着数据工具在医药板块斩获颇丰。如今历史似乎正在重演,但这次我更清楚地看到了其中的投资逻辑。
那天早上,我正喝着咖啡翻看财经新闻,一则消息突然跳入眼帘:中国创新药企业百利天恒与美国制药巨头BMS达成84亿美元的战略合作。这个数字让我不禁放下咖啡杯——要知道,这可是全球ADC领域单药交易的新纪录。作为一个在量化投资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上海人,我敏锐地意识到
量化投资正迎来由人工走向智能的深刻变革。随着大语言模型(LLMs)与多智能体系统在金融研究中的快速发展,如何让 AI 真正融入量化投研流程、实现从假设生成到策略回测的全链路自动化,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前沿问题。
最近朋友圈被两件事刷屏:一是《黑神话:悟空》全球爆火,二是某国潮服饰品牌股价三个月翻倍。作为量化投资的实践者,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每当国潮概念股大涨,总有人高呼"这次不一样",而当回调来临,又变成"果然还是骗局"。这种集体情绪波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市场真相
最近三星宣布存储芯片涨价30%的消息刷爆了我的朋友圈。作为一个在量化投资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上海人,我第一反应不是去追涨杀跌,而是打开了我用了十多年的那套大数据分析系统。因为我深知,在这种市场喧嚣中,真正有价值的不是价格涨跌本身,而是那些被大多数人忽略的交易行为
根据盟珂MentoringCo的《高绩效人才的技能萃取与复制》认证课(每月都有开课),在跨国科技公司的实践中,技能复制直接推动了业务指标改善。新人上手时间缩短60%,意味着企业能更快响应市场变化;销售达标率提升45%,增强了收入稳定性;高绩效人才占比从15%增
当其他技术还在靠渠道铺量缓慢打开市场时,AI的渗透显得格外迅猛。根据IDC的最新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支出将达到3370亿美元,2028年这一数字更将翻倍,达到7490亿美元。与此同时,2025年,预计将有67%的AI支出来自企业在核心业务
当其他技术还在靠渠道铺量缓慢打开市场时,AI的渗透显得格外迅猛。根据IDC的最新预测,到2025年,全球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支出将达到3370亿美元,2028年这一数字更将翻倍,达到7490亿美元。与此同时,2025年,预计将有67%的AI支出来自企业在核心业务
“当一名分析师上调股票评级时,是否真正预示股价即将上涨?对此,AI量化模型可以更精准地判断。”瑞士百达资管量化投资主管雷德玮近期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AI通过算力提升和开源工具普及,正在推动量化投资进入2.0时代。传统量化局限于价值、动量等少量因子进
最近特斯拉在印度市场的动作引起了我的注意。9月27日,特斯拉公司副总裁陶琳宣布首批由上海超级工厂生产的车辆已在印度正式交付。作为一个长期关注量化数据的投资者,我惯性地去挖掘这则新闻背后的深层含义。
最近半导体板块的热度让我想起了十年前刚入行时的情景。那时我也是个热血青年,每天追着各种专家观点跑,结果发现这些观点就像上海的天气一样多变。今天说牛市来了,明天又说熊市将至,搞得人晕头转向。
主要内容:本次讲座将邀请九坤投资奚瓅先生从量化私募投研负责人视角,结合当前行业发展及技术进步,深入讨论量化投资模型的基本原理、模型框架、发展方向以及业界实践应用,分析机器学习以及AI技术在量化投资实践中的应用和挑战。在本次讲座中,奚先生也将对量化投资未来的发展
在全球经济格局剧烈变革的今天,金融学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学科之一。作为连接资本与实体的桥梁,现代金融教育早已突破传统的"银行学"范畴,发展成理论与实操并重的复合体系。本文将带您深入拆解金融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架构,揭示这些课程如何一步步培养出叱咤资本市场的专业人才。
最近医药圈的朋友都在热议一组数字:2025年上半年中国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额达635.5亿美元,这个数字不仅超过了2024全年水平,更占到全球同类交易的40%。当我看到央视报道"十四五"期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210个创新药时,突然想起十年前刚接触量化投资时的困惑——
盛豪早在2012年9月就加入了华泰柏瑞基金,他本硕毕业于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回国之前在伦敦做了四年的量化投资和研究。从早期的量化投研平台的搭建,到后来整个团队的人才梯队建设、构建产品矩阵、形成投研一体化的生产线,盛豪均参与其中。